G.O.S.S.I.P 阅读推荐 2025-01-03 勿做工具审稿人

最近几年,各行各业的打工人都在担心要被AI取代,新年第一次正经的阅读推荐,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一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霸(本科排名1/150)作为一作的论文 Are We There Yet? Revealing the Risks of Utiliz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Scholarly Peer Review,直击学术社区审稿人的灵魂:

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很简单:由于学术论文的“生产速度”越来越快,单凭人力审稿似乎已经成了老古董才会去做的事情,现在学术社区也在打算往“AI辅助审稿”这个方向去尝试,有很多研究论文都提出了相关的AI审稿系统,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技巧来欺骗AI,想办法让它给出更好的审稿意见。论文上来就放出了一组图(针对三个已经公开的AI辅助审稿系统),告诉大家,LLM很好骗的,甚至论文都不完整也可以给高分!你想学会这些作弊技巧吗?赶紧往下看!

在介绍作弊技巧之前,先说一下作者的实验设定,作者用了ICLR 2024的数据集(开放访问的审稿数据)来做实验,用原始的论文投稿和作者进行“作弊微调”的版本对照着使用三个目前已经公开的AI辅助审稿系统(LLM Review、AI Scientist、AgentReview)进行审稿测试,观察审稿分数的变化,实验结果完全印证了前面的猜想——AI审稿系统容易被欺骗,给出更高的分数


接下来,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相关的作弊手段:

AI哄骗大法一:隐藏文字PUA

以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,很多人都干过一件事,就是把金庸的《鹿鼎记》设置成背景色,然后塞在word文档的某个角落,这样老师依赖“字数统计”的时候就会发现论文字数达到了要求。这种上古的把戏现在又被拿来骗AI,而且看得让人都觉得很开心,什么要求AI在审稿意见里面说这篇论文“包含notable novelty”啦,“具有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act”啦,这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审稿嘛~

这种通过放一些“操控话语”的文字去诱骗审稿系统的把戏,特别适合用来哄骗LLM-based review system,在论文的网站(https://rui-ye.github.io/BadLLMReviewer/)上有更详细的实例。这是不是从某种角度印证了LLM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(智力)呢?

AI哄骗大法二:李代桃僵求同情

除了对AI审稿系统进行主动PUA,另一个把戏是通过装成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去博取AI的同情。具体来说,就是很多会议都会要求作者去总结一些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(weakness),一般来说人类审稿不大可能是你说你哪方面弱我就信了你了,肯定还要再去鸡蛋里面挑骨头多找一些问题,不过AI审稿系统似乎根本不会去挑毛病,基本上就是作者说自己哪里不好,它就照葫芦画瓢帮忙总结一遍(reiterate the limitations disclosed by authors),于是作者就可以把一些不痛不痒的小毛病都写上去,让AI觉得这文章其实还不错:

AI哄骗大法三:假扮名校搞套路

你可能万万没有想到,AI审稿系统居然也学会了我们人类那一套“名校崇拜”,作者在实验中,找一篇论文,把里面的作者单位换成在各种排行榜单中的top名校(MIT、CMU、Stanford、Oxford 此处竟然没有SJTU)或者顶尖的工业界研究机构(Google Research、Microsoft Research、Meta、OpenAI),甚至还把作者偷梁换柱改成AI三巨头(Geoffrey Hinton、Yoshua Bengio、Yann LeCun),果然审稿的分数都上升了(见下图),你说AI什么好的不学,把人类这种糟粕学得倒是像模像样!

除了这些,AI审稿系统还学到了其他的一些审稿套路,比如论文长度越长,给分就越高,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:

更为神奇的是,AI审稿系统还会“偷懒”,即使你给它一篇只有标题、摘要和intro的投稿,得到的分数可能都不一定比结构完整的论文要差:

甚至给它一篇空白的论文,它都会产生幻觉,能给你编出来一套审稿意见:


看完这篇论文,你有什么感觉?我们其实想要问另一个问题,如果AI审稿系统还没大规模普及前,有那么一些审稿人喜欢用论文里面提到的工具来辅助审稿,甚至完全把理解论文的重任都交到了LLM手上,自己可能都懒得去看细节,那会有什么后果呢?而且这种事情有没有可能真的已经发生了?细思恐极!

最后为了证明我们不是用AI写的阅读推荐,还是要给这篇论文打个分。怎么说,吐个槽吧,也许是读惯了system和security的论文,在阅读AI领域的研究论文的时候,会非常不习惯它们的行文逻辑和论文结构:上来还没介绍实验方法,就扔出来一大堆的实验结论和数据,然后才把具体的研究方法讲出来,读起来有点云里雾里,而且最后就加上一段讨论就结束了。这也算是一种culture shock吗?

G.O.S.S.I.P 推荐指数:weak accept


论文:https://arxiv.org/pdf/2412.01708
项目主页:https://rui-ye.github.io/BadLLMReviewer/


查看原文